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40|回复: 0

看看当年的征婚标准,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?

[复制链接]

227

主题

276

回帖

1487

积分

金牌会员

积分
1487
发表于 2024-9-23 23:43:3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9月22日,全国万人集体婚礼在全国50个会场同步举行。这是建国以来由官方举办的规模最大、覆盖面最广的一场集体婚礼。



  举办大规模婚礼的一个背景是,近年来,结婚率和生育率出现了断崖式下降。据官方数据统计,目前,中国单身女性的人数高达1.16亿,单身男性人数高达1.51亿。

  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婚不育?原因当然有很多,比如经济上的压力等。但我认为至少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原因,那就是爱情消失了。在现实的挤压下,很多人陷入了爱无力的怪圈。

  想起了无意间看到的几则民国时期的征婚广告,不由得感慨:这么些年来,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?

  

  1931年7月,上海《民国日报》同时刊登了两则征婚启事,一则为女征男,要求男方“一,面貌俊秀,中段身材,望之若庄严,亲之甚和蔼;二、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;三、高尚的人格;四、风姿潇洒,身体壮健。精神饱满,服饰洁朴;五、对于女子的情爱,专而不滥。诚而不欺;六、经济有相当的独立;七、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;八、有创造的精神,有保守的能力。”

  另一则为男征女,“我所希望于女子者,约有十项:一、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;二、要有概括的眼光和学识;三、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;四、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;五、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;六、不要眼光势力(利);七、不要自我太强;八、不要太无意见;九、不要见人羞怯;十、不要态度虚浮。”

  我们都知道民国是一个盛产大师的时代,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,虽然时局动荡不安,但人们的心灵获得了解除束缚后的更多自由。比如,随着西学传入,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婚姻自主,大众传媒也对此大力进行鼓与呼,《申报》、《大公报》、《晨报》、《新青年》等大量登载关于男女平等、女子教育、废除大家庭制等方面的小品、随笔、杂文,对年轻人的婚姻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

  这样的择偶标准,就是那个时代的价值观的一种见证。从其中罗列的条款来看, “经济独立”之类的字眼外,更多的指向了精神、情感等非物质的事物。其中,我尤其对某女子征婚中那一句“有创造的精神,有保守的能力”抱有特别的感触——创造的精神不用多说,但长期以来,“保守”被视为一个贬义词,事实上,保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,它不是守旧,而是对激进的一种对冲,是言行中正、允厥执中的另一个代名词。那个年代的征婚姻女子能有这样的识见,确实令人心生感佩。

  与这样的择偶标准相呼应,当时的报纸上还有女子婚嫁的禁条:“一、不可嫁不读报纸的青年,因为他们除了自己外,几乎没有对于其他事情的兴趣。二、不可嫁为金钱而赌博的青年,因为他们把投机的嗜好,放在任何嗜好或恋爱之上。三、不可嫁自夸不顾儿童的青年,因为他们定属自私而且不可信任。四、不可嫁对你父母或其他尊长讥讽的青年,因为你将来年龄增长时,他也,将讥讽取笑你。五、在你未有充分学识时,决不可出嫁,十六岁的新娘多成十七岁的不幸者。”

  

  不由得想起了前些年在朋友圈刷屏的“中国式相亲鄙视链”,进入相亲市场的男男女女,都根据户口、学历、房产,外加属相与星座打分,形成这条“鄙视链”的首端与末端。在这里,高阶层的父母害怕财富和地位发生再一次变动,渴望通过联姻来强大和巩固阶层,因而全力阻止跨阶层的流动。

  虽然,这个市场的交易成交量历来很低,毕竟,当婚姻成为商品,当交易双方都步步为营、处处设防,精心计算收益比,能痛快下单的并不多。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,这种过于物化爱情的价值观,确实是这个浮躁年代里某种程度上的坚硬标签。

  这个时候,谈论爱情这种奢侈品似乎有点冒犯的意思。人们当然还依然会感动于小说或者影视里的爱情故事,但当人们一转身回到具体生活中,虚无缥缈的爱情就又只能让位于房子、收入等各种“鄙视链”上的物件了。当然这一点无须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,在婚姻关系中,要求门当户对并非原罪。但是,缺乏情感基础的门当户对,很容易使婚姻成为纸糊的城堡,这一点大致不会错。

  

  很容易进一步想到这些年媒体报道里一直居高不下的离婚率。如果可以将婚姻比喻成一只长期持有的股票,离婚率的持续放量上涨的走势图,自然令人关注。从某个角度说,婚姻围城不断被突破其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——此说今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。因为,在过去,两个人之间的婚姻有太多道德审判力量的介入,婚姻超稳定结构的状态之下,隐藏的是被压抑了的人性。某些时候,婚姻对当事人只不过是一副枷锁而已,那些依旧散落在某些古老村落里的贞洁牌坊,就是礼教束缚人性的活生生的物证。

  但是,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理性的钟摆幅度,离婚率的一味攀升,带给我们的仅仅是止于这一层面的觉悟吗?曾有专家表示,我国在这方面的指标已经和法国差不多,这样一种对发达国家的超赶应该不足以令人引以为傲,因为,离婚并不是幸福与快乐的天然支付凭证,更何况,因为民族秉性与心理传统的不同,离婚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也为他人所不及。

  

  既然至少在今天,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对我们仍然有着巢居的意义,婚姻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宿命;既然我们永远也无法进化为一堆冰冷的电子元器件,仍然是一具有温度、能感知疼痛、能触景生情的躯体,我们就仍然需要建立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敬畏感,认识到爱情的神圣性,认识到婚姻所包含的必须得到尊重的天然契约精神。

  而实现这种认知的前提,是在各种“相亲鄙视链”中,适当降低房产、户口、收入等物质因子的权重,而适当增加性格、爱好、价值观等精神因子的权重。据说国外的一些富人已经不比财产不比公司市值了,而流行比血压比胆固醇了。同理,一味向现实物质条件缴械投降的“相亲鄙视链”,其实说到底是容易招人鄙视的。

  是的,我们需要明白,至少,在这个世界上,还是有许多东西是不可以标价交易的。比如婚姻。回到民国的征婚启事上来,当下都在谈论如何继承传统,我觉得民国时期的择偶观以及背后的人生态度,就是一种失联了的传统。过于迷恋拜物教,任由商业主义抽干了灵魂,一个人很容易成为婚姻市场上的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逐渐丢失感知爱的能力。

  有人在一篇文章里写到,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里有一个细节感动了他,华生和一个心爱的女孩初识不久,女孩就失去了本应继承的巨额财产。华生说,太好了,现在我终于可以说我爱你,终于可以证明我爱的是你——这个细节同样也打动了我。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以及美好的人格,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珍稀物种。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